首页 项目经验 深入解析 ULID:什么是 ULID,它与 UUID 有何区别?

深入解析 ULID:什么是 ULID,它与 UUID 有何区别?

什么是 ULID?

在分布式系统、数据库设计、事件流生成等场景中,唯一标识符(Identifier)至关重要。传统上,很多系统使用 UUID(Universal Unique Identifier)作为唯一标识;而 ULID(Universally Unique Lexicographically Sortable Identifier)是一种较新的方案,旨在在保证唯一性的同时,为标识符加入“可按字母/字典序排序”的能力,从而优化索引、时间序列数据处理等应用。

ULID 的结构如下:

前 48 位为当前时间戳(通常以 Unix 纪元 1970-01-01 起的毫秒数为单位)

后 80 位为随机值或熵值,用于保证唯一性、避免冲突

最终生成字符串通常采用 Base32 (如 Crockford Base32)编码,字符集避开易混淆字符(如 I、L、O、U)以提高可读性。

通过这样的结构,ULID 不仅实现了唯一标识,还带有时间先后顺序的特性,在多个生成点或分布式系统中,生成的标识往往按生成时序在字符串排序上也具有意义。

ULID 与 UUID 的主要区别

下面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 ULID 与 UUID :

1. 可排序性(Lexicographical Sortability)

UUID(尤其是常用的 UUID-v4)生成几乎完全随机,不包含明确的时间前缀,因此按字符串排序并不能反映生成时间或顺序。

ULID 将时间戳置于标识的高位,使得如果两个 ULID 在不同毫秒生成,那么之后生成的 ULID 在字典排序中也“更大”。换言之,按字符串排序即可大致反映时间顺序。

2. 字符串长度、编码及可读性

UUID 在典型的文本格式中为 36 个字符(例如: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含连字符。

ULID 通常为 26 个字符(使用 Base32 编码),且避免连字符、避免易混淆字符,在 URL、数据库键、日志中更为紧凑和友好。

因此,在需要节省字符长度、提升可读性或在 URL 中使用标识符时,ULID 是一个优势选择。

3. 索引与数据库写入性能

由于 UUID 的随机性,若将其作为数据库主键或索引键,在大量插入操作(尤其是按生成顺序)时,可能导致索引页频繁分裂、缓存命中率下降、碎片增多,从而影响写入与查询性能。

而 ULID 的时间前缀意味着新生成的标识大体按顺序,插入数据库时更可能位于索引末端,从而减少页分裂、提升连续性,对于日志表、事件流、时间序列数据库等场景尤为有利。

4. 唯一性及冲突概率

UUID 是一个成熟标准(如 RFC 4122)下定义的标识方案,广泛支持、库和工具成熟,其冲突概率在正确实现下几乎可以忽略。

ULID 虽然也使用 128 位(48 位时间戳 + 80 位随机)结构,但在极高吞吐量、同一毫秒生成大量标识的场景下,其随机部分可能在极限情况下带来略有不同的设计权衡。也就是说,在超高并发下,两者都几乎不会冲突,但 UUID 的随机性在理论上略胜一筹。

5. 时间可推断性与隐私考量

由于 ULID 内嵌时间戳,若该标识暴露给外部用户或第三方,可能被用来推断生成时间(例如用户注册时间、订单生成时刻等)。在某些对隐私或安全敏感的场景下,这可能是一种考虑因素。

而随机的 UUID(如 v4)则不会显露生成时间或生成节点的信息(如果实现正确的话),在对时间敏感或匿名化要求高的场合可能更适合。

何时选择 ULID?何时仍然使用 UUID?

根据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形成一些实践建议:

适合使用 ULID 的场景:

系统中需要对大量生成的对象(如日志、事件、消息、物料追踪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分区、检索。

希望标识符在字符串排序时大致反映生成顺序,从而简化查询逻辑或避免额外的“创建时间”字段。

需要较短、更可读、可嵌入 URL 的标识符格式。

想减少索引碎片、提升写入性能、优化数据库结构,尤其是在分布式环境与大规模写入场景下。

更倾向使用 UUID 的场景:

系统对生成时间、顺序或排序并不关心,只需要唯一性和广泛支持。

外部暴露的标识符不应泄露生成时间或生成顺序信息(考虑隐私/安全)。

已经广泛使用 UUID、工具链成熟、迁移成本高,并且当前并未遇到排序/索引性能问题。

在通用库、框架、跨平台兼容性中,希望选择最为主流、支持最广的方案。

实践提示与注意事项

在实际应用 ULID 或 UUID 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确保使用经过验证的库来生成标识,避免自行实现出现低熵或重复问题。

若使用 ULID 并希望其排序特性发挥作用,应注意在同一毫秒内大量生成时可能随机部分重复或排序一致,要考虑库的“单毫秒内单调递增(monotonic)”机制。

使用 ULID 时,评估是否允许时间戳被外部推断;若不希望外界了解生成时间,可能要加掩码或选择随机 UUID。

在数据库中将标识作为主键或索引键时,要考虑其对存储、索引、分区的影响:例如 UUID 的随机插入可能导致高碎片、而 ULID 的顺序插入可能更友好。

如果系统对生成顺序精度要求高(如微秒级、纳秒级顺序)或对时间前缀可推断敏感,那么上述方案可能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应考虑专门的时钟/排序机制。

总结

总的来说,ULID 是一种针对现代分布式、高吞吐、时间序列数据场景所设计的唯一标识方案,它结合了时间戳与随机数,并支持按字典顺序排序。相比传统 UUID,其在排序、索引、可读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但 UUID 作为一个成熟、标准化、通用广泛支持的方案,依然在很多通用场景中是安全可靠的选择。
因此,在项目设计早期,就需要根据系统对“排序性”、“可读性”、“隐私/时间暴露”、“索引性能”等维度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唯一标识方案。

您可能感兴趣:

2025年高性价比梯子推荐|实用的科学上外网工具精选

DOVE 网络加速器 梯子 免费 试用

阿里云服务器 99元1年 2核2G 3M固定带宽 新购续费同价

站星网

什么是 ULID? 在分布式系统、数据库设计、事件流生成等场景中,唯一标识符(Identifier)至关重要。传统上..

为您推荐

PostgreSQL 提供了内置的顺序 UUID 生成函数

PostgreSQL 从 13 版本开始,原生支持顺序 UUID(sequential UUID)生成函数,用于生成在排序和索引上更友好的 UUID。PostgreSQL 内置的顺序 UUID 生成函数PostgreSQL 提供了以下函数生成顺序 UUID:gen_random_uuid..

SQL Server用UUID做主键性能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 SQL Server 中使用 UUID(全称: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作为主键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性能问题,特别是在大型数据库和高写入负载的场景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性能挑战及其原因:1. 无序插入导致索引碎片化UU..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