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的11月,每日优鲜发布了迟到的2021年年度财报,正式宣告了其作为前置仓龙头时代的彻底结束,也为行业的疯狂扩张敲响了最后的警钟。
比每日优鲜上市时间仅晚4天的叮咚买菜,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它是中国主流前置仓生鲜电商中,首个公开宣布实现Non-GAAP(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口径下季度盈利的公司,并已连续12个季度实现盈利。
能活下去,叮咚买菜靠的是不断收缩战线,专心做江浙沪地区的生意。
“叮咚买菜不做所有人的75分,要做少数人的120分”。叮咚买菜创始人兼董事长梁昌霖表示。具体来说,不靠低价去抢最大的用户群体,而是用品质产品赚取少数更有购买力的消费者的钱。
只是,选择做少数人的生意,注定会让公司失去部分想象力。11月12日晚,叮咚买菜发布了2025年度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该季度,叮咚买菜实现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1.9%;GMV(商品交易总额)达72.7亿元,同比增长0.1%。
叮咚买菜收入增长乏力,主要是今年阿里、京东、美团打响新一轮的即时零售大战,某种程度上分流了不少叮咚买菜的用户。
尽管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但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失去了信心。截至发稿,叮咚买菜报1.720美元/股,而其上市初期最高股价曾达45.984美元,相较暴跌近97%。
从规模狂奔到利润守城
“卖菜”这件看似接地气的零售生意,却成了互联网巨头与创业者的“修罗场”。
2017年,当叮咚买菜在上海诞生时,生鲜电商的赛道早已硝烟弥漫。其既没有先发优势,商业模式也缺乏颠覆性创新。其主打的前置仓模式,早在2015年就被每日优鲜首创并跑通,随后成为生鲜电商平台的标配。
所谓前置仓,是在社区、商圈等核心场景周边布局小型仓库,把生鲜电商从隔日达升级为即时达,切中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期消费者对“快”与“便利”的需求。
凭借这一新故事,每日优鲜一度成为资本宠儿。天眼查显示,截止公司2021年6月25日登陆美股前夕,获得了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腾讯、联想创投、高盛等头部机构相继下注。
在其示范效应下,美团买菜、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玩家先后入场做前置仓。叮咚买菜的定位与每日优鲜类似,但在时效性上“耍”了点小心思。每日优鲜提出“30分钟极速达”,叮咚买菜则把“29分钟送到家”写成品牌Slogan。
在没有显著的模式创新情况下,叮咚买菜反而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了生鲜电商的头部平台,背后是时势造英雄。
那时,互联网“规模换市场”的逻辑仍在主导赛道,叮咚买菜敢于往前冲,资本机构便愿意给钱。站在风口上,叮咚买菜轻松起飞。
2020年居家消费需求激增,生鲜即时配送成为刚需,叮咚买菜趁机大举扩张,前置仓从2019年的550个扩到2021年一季度的950个,2021年末前置仓数量达到近1400个,覆盖城市的数量升至37个,订单量迅速暴涨。
就在叮咚买菜猛踩油门时,每日优鲜却踩了刹车。原本每日优鲜在2019年的前置仓数量超1500个,到了2021年3月,其前置仓数量却锐减到了631个,覆盖城市也从20个收缩到16个,官方在招股书中将此举表述为“专注有效用户、提升单仓盈利”的精益运营策略。
对手在退,叮咚买菜在进,生鲜电商格局生变。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每日优鲜的营收分别为60亿元、61.3亿元、69.5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9.1亿元、16.49亿元、38.5亿元。
同期,叮咚买菜分别实现营收38.8亿元、113.4亿元、201.2亿元,同期分别亏损18.73亿元、31.77亿元和64.29亿元。
可以看出,叮咚买菜实行了更激进的“烧钱”换增长的扩张策略,其营收规模是每日优鲜的2倍左右,亏损规模差距也是近2倍。叮咚买菜的迅猛扩张,就连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都曾不得不承认,叮咚买菜“让盒马感受到了威胁”。
生鲜行业的“反互联网属性”,注定了规模扩张无法解决盈利难题。前置仓模式看似高效,但营业成本居高不下,租金、冷链仓储是刚性成本,高频配送的投入远高于传统零售。而生鲜产品20%左右的天然损耗率,让规模扩张可能加剧亏损。
这一结构性矛盾,既是前置仓模式的痛点,却也是生鲜平台的核心竞争壁垒。资本并非是永不抱怨的提款机,当看不到盈利的尽头时,终会无情地捂紧钱包。

每日优鲜的轰然倒塌,成为压垮行业泡沫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每日优鲜主动“瘦身”的同时也丢掉了市场,又没有新资金接盘,迟迟等不来盈利拐点。2022年7月,每日优鲜关闭几乎全部前置仓,暂停全国极速达业务,总部“人去楼空”,2023年6月被纳斯达克强制摘牌。
行业寒冬骤至,市场对前置仓的质疑达到了顶点,但叮咚买菜没有放弃前置仓,而是选择“断臂求生”,开启了持续几年的撤城动作。
2022年5月开始,叮咚买菜先后关闭天津、中山、珠海、宣城、滁州、唐山等站点,当年8月从朴朴超市的强势地盘厦门退出。2023年5月,其一次性撤出西南核心城市。
2024年1月开始,叮咚买菜对华南市场大幅压缩,关闭广州27个、深圳11个前置仓,占广深总仓数约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将运营重心聚焦到江浙沪地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数量为约490个,高度集中在江浙沪城市。
战略收缩的代价是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但成效立竿见影。2022年四季度,叮咚买菜首次实现GAAP与Non-GAAP双标准下的季度盈利,2024年更是实现GAAP标准下首次年度盈利,净利润达3亿元。
深耕之困与区域破局
每日优鲜在2022年的倒下,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前置仓模式的失败。盒马创始人侯毅曾直言不讳,将前置仓称为“toVC的伪命题”,断言其难以实现盈利。
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并不出自模式本身,而是行业对规模神话的盲目追逐。此前生鲜电商信奉覆盖城市越广、获取用户越多,就越能形成规模效应。但现实证明,这一源自标准品电商的逻辑在生鲜领域水土不服。
前置仓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质是一个个“蜂窝状”的本地服务网络。每个前置仓的盈利能力高度依赖于所在区域的订单密度、客单价与运营效率,一个区域的胜利无法简单复制到另一区域。这与淘宝、京东等依靠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规模效应的平台模式,存在根本差异。
上一轮生鲜大战的幸存者——叮咚买菜与朴朴超市,则印证了区域深耕的价值。它们分别在华东与华南市场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竞争优势。
对于缺乏多元化业务输血的垂直平台而言,放弃“大而全”的幻想,转向“小而美”的精细化运营,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区域,成为叮咚买菜的主战场。这里人口密度高、消费能力强。据叮咚买菜的数据,上海早在2022年就已实现整体盈利,其前置仓数量超过200个,几乎覆盖全市主要社区。
目前,叮咚买菜共覆盖25个城市,其中19个集中在江浙沪地区。一旦放弃规模扩张,叮咚买菜有了更多余力做细市场。
在上海,叮咚买菜将前置仓的辐射半径从行业通用的3公里缩短至1.2-1.5公里,通过提升仓点密度优化履约效率。
履约费用率是检验前置仓模式健康度的核心指标,也是决胜前置仓赛道的第一大成本项。如果订单密度足够高,前置仓获客成本得到摊薄,将释放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2025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履约费用率为21.5%,虽同比微增0.1个百分点,但相较于2019年高达49.9%的水平,已是很大的进步,其运营效率经过多年优化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目前,上海区域单仓日单量稳定在1500单左右,成为其盈利的重要支点。
据梁昌霖透露,最新季度叮咚买菜在江浙沪地区的GMV整体同比增幅为1.4%,高于整体增幅。
然而,“小而美”战略虽带来阶段性盈利,也凸显出叮咚买菜的增长困境。江浙沪无疑是叮咚买菜的“粮仓”,却也成为其难以走出的舒适区。
2025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新增了17个前置仓,集中在温州、湖州、南通等低线城市,算是久违的稳定扩张。在这个富饶的区域,向来是零售商必争之地,盒马、小象超市、京东七鲜等玩家,都盯上了这块大蛋糕。
8月29日,总共17家盒马NB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绍兴、苏州、南通等10个城市开出。美团在2025年8月明确,年内将把前置仓数量翻倍至1500座,重点加密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在如上海、北京等地核心市场,小象超市的市占率已接近20%。
生鲜电商的竞争依然残酷,叮咚买菜不走出去,竞争对手自然会开到家门口直接对垒。
打不了价格战,想靠产品取胜
好不容易熬过了寒冬,成为前置仓盈利的模范玩家。但随着巨头下场后不断分食生鲜配送的市场,叮咚买菜感受到的压力愈发沉重。
叮咚买菜的GMV增速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从2024年Q3的28.3%、2024年Q4的18.4%、2025年Q1的7.9%,到今年二季度的6.7%,三季度甚至仅剩0.1%的同比增长。
一边是巨头又掀起补贴大战,一边是叮咚买菜的保守和谨慎。2025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1.277亿元,同比下降11.9%。
叮咚买菜则对外解释称,这主要源于4G战略中的“好商品”策略带来的流量和推广效果取代了部分原有的营销活动,从而节省了相关费用。

图片来源:微博@叮咚买菜
“4G战略”是叮咚买菜今年新制定的核心策略,强调“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的品质升级和差异化服务,该战略也是叮咚买菜抵抗价格战的重要举措。
在今年7月的供应商生态峰会上,梁昌霖表示,“我们放弃了今天大家竞争的低价策略、低价商品,(放弃)去抢最大的用户,我们只做少数人的120分。”
依托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美团、盒马、京东等平台可以形成流量闭环,叮咚买菜作为独立平台缺乏生态协同,获客成本相对较高,在价格战中处于天然劣势,盲目卷低价会得不偿失,守住本身的优势或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从商品结构看,叮咚买菜坚持以生鲜为核心的定位。其前置仓面积多在300-400平方米,属于小仓模式,SKU数量约3000-4000个,生鲜商品占比在60%以上。综合公开信息,这高于朴朴超市的52%、盒马的38%以及小象超市的30%。
不同的商品结构形成了清晰的战略分野,小象超市通过扩充非生鲜品类提升客单价,但其面临与传统商超、综合电商的直接竞争。朴朴超市聚焦区域深耕,也引入大量百货商品,规模效应却难以向全国释放。
叮咚买菜面临着朴朴超市类似的市场情形,但更注重提升生鲜产品的溢价。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叮咚买菜达到“好商品”标准的SKU数量占比提升至37.2%,贡献了整体GMV的44.7%,对比年初实现了不错的提升。
客单价的提升是另一个积极信号。叮咚买菜从2021年的58.6元上升至2025年的70元左右。2025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为28.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仍高于朴朴超市的22.5%,与盒马约30%的毛利率持平,证明其商品结构具备一定竞争力。
在Non-GAAP(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口径下,连续十二个季度盈利的业绩,让叮咚买菜摆脱了生存危机。但盈利只是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性,何况生鲜电商行业的盈利实在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活。
今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在Non-GAAP标准下实现净利润1亿元,净利润率仅有1.5%;在GAAP(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标准下,净利润0.8亿元,净利润率为1.2%。
看似微利,其实叮咚买菜已属优秀,能在内卷的环境中稳中有进。2025年一季度,叮咚买菜Non-GAAP标准下实现净利润0.3亿元,净利润率为0.6%;GAAP标准,净利润为801.7万元,净利润率0.1%。
据“雷峰网”采访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做这一行毛利润就六七个点,净利润能有一两个点就算很好了。
生鲜电商终究是一门太重的生意,重供应链、重运营,“负重”急着走容易摔倒,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抵御行业波动。
生鲜电商赛道依然充满变数。同为前置仓的头部玩家朴朴超市2024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或计划赴港上市。小象超市2024年整体GMV近300亿元,超过同期叮咚买菜255.6亿元的规模,逼近朴朴超市,即时零售大战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烧钱换增长”的剧本被扔下,但这场围绕百姓菜篮子的竞争远未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