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跨境电商头条
作者:Joey
随着 Labubu、Crybaby 的现象级出圈,泡泡玛特又一次用数据刷新了市场认知。
7 月 15 日,泡泡玛特发布业绩预告,预期集团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 200%,预计溢利同比增长不低于 350%。
上半年财报业绩亮眼,图源:泡泡玛特
据计算,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营收或超 137 亿元,归母净利润或超 41 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或超 46 亿元;
而令人震撼的是,其去年一整年实现营收130.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34.0 亿元,这意味着,泡泡玛特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
在业绩说明会上,泡泡玛特董事长兼 CEO 王宁点明了核心动力,“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公司第二曲线。”他表示,展望 2025 年,公司管理层有信心在 2024 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公司整体销售额达到 200 亿元,海外销售额突破 100 亿元。
图源:品牌亿观
对于业绩的大幅增长,泡泡玛特指出了几大关键原因:
其一,品牌及旗下 IP 在全球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丰富多样的产品品类有效拉动了集团收入增长,各区域市场均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
其二,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攀升,收入结构的这一变化对毛利和溢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是持续优化产品成本,加强费用管控,提升盈利能力。
业绩爆发的核心引擎是出海业务
在这些增长动力中,出海业务的爆发尤为关键,王宁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今年海外收入有可能超过国内。”
而在今年年初的 2024 年财报业绩交流会上,王宁就曾表示,预计 2025 年销售同比增速将超 50%,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业务增速可达 100% 以上。实际上,一季度数据已印证这一趋势:整体收入增长 165%-170%,其中国内增长 95%-100%,海外则暴涨 475%-480%。
而这股出海力量,来自其核心 IP 的持续发力。
首先是 Labubu 的成功,作为 “本土化渗透” 的范本,它精准抓住泰国高社交活跃度与线下消费偏好,推出限定款,联合当地旅游局打造互动场景,引爆市场;更借势明星自发传播破圈,Lisa 等国际明星的分享,甚至催生反向代购热潮;
如今,Labub u的影响力已延伸至更多领域,不仅在上海开设了旗下独立珠宝品牌 popop 的全球首店,旗下“星星人”IP 人偶也走进线下乐园与粉丝互动,IP 矩阵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图源:Google
如果说 Labubu 靠本土化打开了出海大门,那么新晋爆火的 Crybaby 则靠“情感共鸣”延续了这股势头。“抢不到 Labubu,哭娃一定要抢到。”这句玩家心声,道出了它的热度。泡泡玛特旗下另一个 IP 产品 Crybaby 哭娃,被业内称为“很可能超越 Labubu”的下一个IP产品。
它凭借“哭泣”的形象,精准触达了当下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在 TikTok 上,crybaby 话题下有超 160 万条视频,其中 32% 都包含 “压力释放” 相关内容;
图源:TikTok
为了放大这种共鸣,品牌还加入了技术赋能,推出 AR 试玩功能,用户可通过小程序虚拟拆盒,这一功能让转化率提升;
在明星联动方面,Crybaby 采取了分层策略。头部明星如顶流 Lisa 引爆声量,中腰部的素人拆盒博主则维持着长尾传播,形成持续热度。
图源:ins
中国潮玩出海之路
泡泡玛特的出海故事,不仅是单个品牌的成功,更折射出中国潮玩出海的共性路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 4 个月我国玩偶类出口额达 133.1 亿元,增幅 9.6%,越来越多中国潮玩正走向全球。而泡泡玛特的经验,也为潮玩出海及跨境电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是绕不开的一环,此前宁波海关查获 118 万件侵权 Labubu 商品,让泡泡玛特加快建立专利布局,海外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 300%。这是长期出海的基础。
其次,本土化运营不能只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要挖掘文化共情点。Labubu 在泰国推出泰式奶茶配色限定款,Crybaby 在欧美强调“Z 世代情绪自由”,都是很好的例子。
社交传播则可借鉴三级闭环:明星种草打开声量,代购套利激活流通,素人二创形成自传播,低成本撬动高转化。
图源:Instagram
央视新闻曾评价 Labubu 现象是 “中国 IP 从产品输出走向文化认同”,这正是泡泡玛特出海的深层意义。它证明:文化出海不必依赖 “宏大叙事”,找到情感共鸣点、结合本土化创新,中国品牌完全能成为全球消费者心中的 “文化符号”。
当一个品牌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其中看到自己,它的出海之路,必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