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MZ123跨境电商
作者:阿飞@AMZ123
这几年,许多出海品牌开始走上“双线布局”的路径——一边在亚马逊压效率、一边在独立站讲品牌。但在工具这一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品类里,能把两条线同时跑通的,并不多。
HOTO(小猴科技)是少见的例外。
这个带着设计基因“闯入”工具市场的品牌,没有沿着“卷专业参数”的老路走,而是用一套“家用轻工具”的叙事,把自己从红海里拉了出来。更关键的是:它在亚马逊与独立站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场之间,找到了清晰而各司其职的角色分工。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避开专业战场,主推“入门级工具”
HOTO 不是从传统五金厂房里成长出来的,而是从工业设计走出来的。
2016 年,做了二十多年设计的刘力丹创立小猴科技(HOTO)。她的职业轨迹横跨中兴通讯、德国 Medion 到设计咨询公司——长期与电子消费品打交道,让她比传统五金从业者更敏感地意识到一个问题:
工具行业几十年没变过:外形粗糙、结构复杂、颜色刺眼、体验门槛高。它更像“工地设备”,而不是能放在家里使用的生活物件。
所以她决定做一件“五金行业不会做、但消费者会买”的事情:把工具重新按“家电逻辑”做一遍。
第一款“24 合 1”螺丝刀套装一上线就验证了这个判断:在国内,它在小米商城创下 8 分钟售罄 5000 套的成绩;而在亚马逊等海外平台,同样迅速打开局面:产品销往 56 个国家和地区,多款长期位列工具品类前三,品牌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如此亮眼的成绩,靠的不是噱头,而是把工具从“专业场景”拉回到“家用场景”。无螺钉的一体化外壳、家电级的审美、简单易用的结构,这些都不是传统五金品牌能想到的表达方式。
这一点,奠定了 HOTO 整个品牌的方向:它不是来卷“专业工具”的,它是来填补“家用轻工具”的空白。
那为什么 HOTO 不做专业战场?原因其实很直接:专业赛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新品牌留下入口。
AMZ123 了解到,专业工具类目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内卷、头部稳固的市场。以“Electric Screwdriver”为例:一个关键词下就挤着 62 个品牌,类目集中度 80%, 头部三家(Jorest、DEWALT、Fanttik)就吃掉 40%+的市场份额。
所以 HOTO 的选择非常明确:不去挤专业品牌的跑道,而是把“家用轻工具”这块无人经营的空白地带做深、做透。
亚马逊:把“好用”卖成一种规模
HOTO 在亚马逊上的动作一直很克制,它不谈“品牌愿景”,也不玩复杂打法。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支螺丝刀把市场撬开。
而这一步至今仍是它的基本盘。
从最开始进入美国站,HOTO 就是靠电动螺丝刀打开用户心智——简单、顺手、不丑,比“传统工具”更像一件家里的小家电。而几年下来,数据也印证了这条路选得有多对:
卖家精灵数据显示,从过去半年的数据看,HOTO 卖得最好的三款螺丝刀就贡献了将近 3 万多件销量——其中,B0BLMQ8BX(电动螺丝刀套装)半年卖出 12,100 件;B08Z74BLX(电动螺丝刀 Pro)10,000 件;B08X6WNPI(多功能手动螺丝刀)6,000 件。这三款产品合计拿下了品牌超过半数的螺丝刀类目销量。

这其中,螺丝刀在 HOTO 的亚马逊盘面里承担了两件关键角色:
一是入口。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类目里站稳,让用户通过“好用、不难看”第一次记住 HOTO。卖家精灵数据显示,在“Electric Screwdriver(电动螺丝刀)”这一头部品牌扎堆的赛道上,HOTO 目前排在首位,拿下 56%+ 的类目份额。

▲图片来源于:卖家精灵
二是引路。把用户从“修一下东西”引向“轻工具生活方式”。
于是,HOTO 在亚马逊上的产品布局有了清晰的延展逻辑:它不是盲目扩 SKU,而是围绕家庭场景,把“轻工具矩阵”一块块补齐:测距仪、热熔胶枪、清洁刷、车载打气泵……这些产品单看都不算爆品,但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可持续吸流的“日常维修场景带”。
从过去半年的数据看,这条轻工具带的表现相当稳:测距、清洁、车载、修补等品类合计卖出约 7 万件,销售额占整体的约三成,几乎是与螺丝刀主力品类同节奏往上走。
值得一提的是,HOTO 的“轻工具地图”正在继续往外扩。最近的新动作,是把目光伸向 GaN氮化镓充电器——一个和传统工具毫无血缘关系、却同样属于“家里会需要的小物件”的品类。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从访问趋势来看,过去半年里,HOTO的自然流量并不占优势,真正托住盘子的,是它持续的广告投放:SP(商品广告)和 SB(品牌广告)长期是主要入口。
对 HOTO 来说,这不是“烧钱抢量”,而是一种保证用户路径不被打断的方式。只要入口稳,整条轻工具链路就稳。
独立站:承担角色是“品牌呈现”
如果说亚马逊负责把生意“做大”,那独立站要做的,就是把品牌“讲清楚”。
HOTO 很早就意识到:工具这种品类,在电商平台上只能被当成功能产品;但在独立站上,它能换一种身份——带着审美、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轻工具品牌”。
为了让用户看到“品牌”而不是“商品”,HOTO 在独立站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品牌理念说清楚:让用户知道 HOTO 为什么做工具
HOTO 的官网会有一种明显的“不像工具网站”的错位感:没有促销横幅、没有参数堆叠,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白底陈列,看上去更像家电品牌的展示页。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常规的 Screwdrivers、Measuring Tools、Cleaning Tools 这些分类仍然在,但它们不是入口。HOTO 把更靠前的位置留给了“场景”——Home Tools、Spin Scrubbers、Automotive。
因而用户的浏览路径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是进入网站就面对几十个 SKU,而是先看到一个又一个生活里的瞬间——厨房需要拆点什么、客厅有东西要修、车里要清清灰。工具因此不再是工业产品,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HOTO 也在品牌故事中反复指出,名字来自 Home Tools——做的不是工业工具,而是“家里真正会用的小物件”。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产品页的呈现则延续了这种思路:
·同一屏里可以出现螺丝刀、测距仪、清洁刷、车载打气泵,它们共享的是一个“家”的场景,而不是功能分类。
·重点不是堆参数,而是讲为什么这样设计、用起来是什么感受、材质摸起来是什么质感。
·场景图也不是工地,而是客厅、厨房、书桌、后备箱,也就是工具会真正出现的地方。
换句话说,HOTO 不是在说“我们多专业”,而是在说:“你家里需要的,就大概是这几件。”
因而独立站承担的使命就变得非常清晰:不是用来冲销量,而是用来告诉用户 HOTO 到底是谁。
二是让用户与品牌建立关系:从“一次购买”变成“持续关注”
这部分动作分为站内与站外两条线:
站内:把工具放回场景里,而不是丢进 SKU 列表
HOTO 在独立站上的核心动作之一,是把“工具”从一串 SKU 中解放出来,重新放回用户的真实生活。
诚如上文所言,官网会按用户会遇到的场景去拆:家庭维修、清洁、测量、车载、户外等。同时,HOTO 还加入了 “Customer Stories(客户使用故事)” 版块,展示真实用户的小片段、小心得、小场景:螺丝刀拆桌子,刷子清理厨房水槽,车载工具收拾后备箱……

▲图片来源于:HOTO 官网
这些短视频和动图,让用户点进来不是先面对工具,而是先面对“自己熟悉的问题”,再顺着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布局方式,让官网更像“生活方式陈列”,而非“工具超市”。
站外:通过社媒种草,把内容引回官网
HOTO 的站外打法从来不是“量大取胜”,而是把内容推给最可能共鸣的那群人。
在 Instagram,把螺丝刀、清洁刷拍成家居摆件;在 TikTok,主打真实生活片段——拆游戏机、清水槽、理车内;Facebook、YouTube 则补足更偏功能向的展示。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20 万粉丝带来的并不是虚增的声量,而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用户走向:看内容、点进官网、再进一步搜索相关工具词。
而过去一年 HOTO 独立站的访问结构也印证了这一点:
·62.07% 来自移动端,是典型的“刷到内容后顺手点进来”;
·32.02% 来自 Direct,意味着有不少用户会主动输入网址或收藏回访;
·而 29.13% 的自然搜索集中在“工具套装/卷尺/电动螺丝刀”等轻工具词上,与他们在站外呈现的内容语境保持高度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这批被内容吸引而来的用户,也与HOTO 的目标人群几乎完全重叠:
·年轻化突出:25–34 岁占 30.47%,18–24 岁占 10.86%;
·女性占比高达 38.69%,在工具类目里极罕见,说明 HOTO 的审美路线确实突破传统“硬工具圈层”;
·地域分布与其社媒渗透一致:美国(32.13%)、英国(10.22%)、澳大利亚(6.46%)等成熟市场占主导
也就是说,HOTO 吸引来的不是短期流量,而是对工具审美、生活场景、有设计感的小物件感兴趣的精准人群。
AMZ123 简评
当越来越多品牌被迫在“性能大战”里互相消耗时,HOTO 反而用一条更细、更慢、更扎实的路径,把增长拆成了两种可能:规模在亚马逊跑出来,品牌在独立站长出来。
而这两条路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工具品牌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