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跨境电商头条
作者:Joey
近日,跨境电商巨头傲基股份发布 2025 年上半年盈利预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预计仅为 1 亿至 1.3 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50%-62%,公司将由盈转亏。这一消息引发行业震动。
利润腰斩背后
对于这一业绩波动,公司明确指出,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三大成本压力的叠加影响:首先是关税政策调整与物流成本的双重攀升。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关税政策的调整,而跨境物流成本的同步上涨,共同推高了公司的整体运营成本,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其次是物流基建投入的短期阵痛。为强化物流解决方案业务,公司新增了租赁仓库,但相关收入的增长尚未完全释放,尚未完全显现,而相关营业成本因使用权资产开始摊销而大幅上升,短期内对利润形成拖累。
最后是战略孵化项目的前期投入压力。公司正在推进的智能家居、大健康等新品类仍处于研发和市场培育阶段,2025 年上半年相关研发投入同比增加 40%,达到 1.8 亿元,但这些项目对营收的贡献不足 5%,较高的投入与有限的产出形成反差,进一步稀释了整体利润。
傲基同时披露,实际中期业绩或与预告存在差异,完整报告预计于 8 月底刊发。
艰难转型路
作为曾经的“华南城四少”之一,傲基科技自 2010 年成立以来,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跨境电商的缩影——从借势平台红利崛起,到遇挫后艰难转型。
早期的傲基高度依赖亚马逊平台,主营家居家具产品,这一模式在流量红利期曾推动其快速成长,但风险也暗藏其中。
2021 年的“亚马逊封号事件”成为转折点,不仅让公司当年陷入 5.9 亿元亏损,更导致业务规模至今未能恢复至当年水平。此次冲击也让傲基深刻意识到转型迫在眉睫。
回溯转型轨迹,傲基的调整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渠道多元化,公司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降低对亚马逊单一平台的依赖,引入沃尔玛、Wayfair等多元平台。
二是产品线聚焦,调整产品线,聚焦家居大件商品,2024 年家具家居及家用电器类产品实现 67.4 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 14.6%,占公司总业绩 63%,形成核心优势品类;
三是物流基建加码,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2024 年,其物流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 24.41 亿元,同比激增 47.7%;截至 2024 年底,在北美、欧洲布局的仓库增至 33 个,试图通过掌控履约环节构建壁垒。
但转型的代价始终与进展相伴。2022 年至 2024 年,傲基营收从71亿元攀升至 107.1 亿元,看似保持增长韧性,盈利却已显露疲态:同期归母净利润从 2.19 亿元升至 5.32 亿元后,2024 年又回落至 5.04 亿元;毛利率从 34.5% 降至 30.8%,“增收不增利”的特征逐渐凸显。
2024年,傲基登陆港交所,本想借助资本力量加速转型,却在上市不到一年便遭遇业绩滑坡。截至 8 月 18 日,公司股价跌至 7.98 港元,总市值缩水至 33.13 亿港元,较发行价近乎腰斩,转型之路的艰难可见一斑。
行业共同的困境
傲基的盈利预警并非个案,而是跨境电商在全球变局中的行业缩影。全球经济下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让跨境电商海外扩张充满不确定性。物流成本攀升、竞争加剧,这些压力不仅困扰着傲基,更是全行业的共同挑战。
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的重要参与者,傲基的业绩波动,折射出行业正遭遇的共性困境:全球供应链不稳、物流成本高企、贸易政策多变,持续挤压利润空间。即便是像傲基这样重兵投入物流基建与战略项目的企业,也难逃短期收益滞后的转型阵痛。
更深层看,这种阵痛背后,是跨境电商行业从 “粗放增长” 向 “精细化运营” 的必然过渡。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在扩张物流网络与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高效孵化新业务,已成为所有企业转型的核心命题。
而支撑这一转型的,是行业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从消费端看,欧美市场受通胀与利率政策影响,消费者更趋理性谨慎,“性价比”与“实用性”成为决策核心,倒逼企业精准匹配需求;
从供给端看,中国卖家持续涌入赛道,同质化竞争加剧,流量争夺与价格战愈演愈烈,粗放式铺货的模式难以为继;
从成本端看,运费、仓储、广告等刚性支出持续高企,本就稀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摊薄,考验着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显然,跨境电商的“躺赢”时代已彻底落幕。当流量红利、政策红利等外部优势逐步退去,行业正进入比拼效率与深耕品牌的新阶段。